你有聽過「遛狗理論」嗎?它是由德國證券教父科斯托蘭尼提出的一項理論。
「主人走路時,小狗會在前面跑來跑去,也有可能會跑得太遠,但遲早會跑回主人身邊」,主人指的就是「總體經濟」,而小狗則意指「公司股價」。
科斯托蘭尼想表達的是,無論公司股價上漲還是下跌,最終股價都會回歸於總體經濟基本面的影響。

從科斯托蘭尼的遛狗理論,我們可以知道總體經濟的重要性。因此今天的這篇文章,就是要來介紹一個總體經濟領先指標「採購經理人指數」 (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PMI),透過觀察 PMI 指數可以判斷出景氣是在擴張,還是已經在衰退、緊縮。
理財學伴 Podcast 每週日更新,歡迎在 Apple Podcast、Spotify、KKBOX、Google Podcast 或是其他平台追蹤我們,和我們一起學習 ❤️
PMI 指數是什麼?
PMI 指數的英文全名是 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中文稱作「採購經理人指數」,其實就是每個月請企業裡的採購經理填寫問卷,將問卷的調查結果編製而成的指數。
PMI 指數的範圍在 0%~100% 之間,通常 50% 是一個代表性的分水嶺。如果 PMI 指數大於 50%,就表示景氣處於擴張期(Expansion),相反而言,當 PMI 指數低於 50%,則表示景氣處於緊縮期(Contraction)。
然而,製造業會有許多存貨,非製造業則沒有存貨的概念,因此通常 PMI 指數會將製造業以及非製造業分開編製成不同的指數:
- 製造業 PMI 指數(Manufacturing 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
- 非製造業 PMI 指數:NMI(Non-Manufacturing Managers’ Index)
這兩種指數給採購經理人填寫的問卷調查項目不太一樣,所以下面我們會分開介紹。
製造業 PMI 指數
- 公布時間:每個月第一個工作日
- 公布機構:美國供應管理協會 ISM
製造業 PMI 指數最早是由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nstitute for Supply Management,ISM)開始編撰,ISM 從西元 1931 年開始就對外發表調查報告,是最早創立調查 PMI 指數的機構。之後,其他國家也開始跟進。不過不同的機構對於 PMI 指數的編撰標準可能有所不同,因此以下我們以 ISM 的編撰標準來介紹。
製造業 PMI 指數的問卷調查中,會包含十項指標,但不是每一項指標都會被納入 PMI 指數的計算公式,只有其中五項擴散指標會透過計算之後編製成製造業 PMI 指數。
擴散指標(Diffusion Index,DI):
- 新增訂單 (New Orders)
企業跟上個月新增訂單的變化。企業接收新訂單後,就要開始生產、訂購原料或是提供服務,因此新增訂單可以視為 PMI 指數調查中的領先項目。
- 生產 (Production)
企業生產相較於上個月生產數量上面的變化。
- 人力僱用 (Employment)
人力僱用數量是衡量廠商於受訪當月聘僱員工較上月之增減變化。一般而言,企業往往視接單、生產狀況,再決定投入人力多寡,故人力僱用數量在 PMI 五項擴散指標中,較具落後性質。
- 供應商交貨時間 (Supplier Deliveries)
供應商交貨時間是指交貨的前置作業時間(Lead time),主要反映目前採購環境偏向買方或賣方市場。一般而言,當景氣熱絡時,訂單需求增加,廠商交貨前置作業時間將拉長(亦即交貨速度變慢);反之,當景氣不佳時交貨時間可能減少(亦即交貨速度變快)。
- 存貨 (Inventories)
存貨上升或下降沒有絕對的解釋方式。當存貨上升時,有可能是因為當銷售不佳時,貨賣不出去,存貨就會增加。但也有可能是企業對於景氣展望的看法偏向樂觀,因此就備了比較多的貨準備因應可能會提高的生產需求。所以存貨這項指標的變化還需要搭配其他指標一起觀察、理解。
非擴散指標:
- 客戶存貨 (Customers’Inventories)
- 原料價格 (Prices)
- 未交貨訂單 (Backlog of Orders)
- 新出口訂單 (New Export Orders)
- 進口 (Imports)
製造業 PMI 指數計算方式
- PMI 問卷調查中會請採購經理人回答他們認為針對這十項指標覺得當月的狀況是「變好」、「持平」或「變差」,不過只有針對五項擴散指標:新增訂單、生產、人力僱用、供應商交貨時間、存貨,會被納入計算。
- 第二步就是要計算五項擴散指標的分數,變好的權重為 1,持平的權重為 0.5,變差的權重是 0 (等於不納入計算)。
計算公式: 變好的人數百分比 * 1 + 持平的人數百分比 * 0.5 + 變差的人數百分比 * 0 。
計算完畢後,這五項擴散指標分別會得到一個分數。
假設新增訂單這項擴散指標,有 30% 的人認為在這個月當中新增訂單的狀況變好,50%的人認為持平,20% 的人覺得變差,那麼計算出來 新增訂單 = 30% * 1 + 50% * 0.5 = 55 。
不過,針對這五項擴散指標計算出來的值,ISM 可能會做出季節性調整喔! - 最後,將這五項擴散指標計算出來的值將它們依照權重相乘後,再匯總成最後的製造業 PMI 指數。目前每項擴散指標的權重都是 0.2。
計算公式: 製造業指數 PMI = 新增訂單 * 0.2 + 生產 * 0.2 + 人力僱用 * 0.2 + 供應商交貨時間 * 0.2 + 存貨 * 0.2 。
如何理解PMI 指數?
說了那麼多計算方法,其實你也不用自己計算,因為報告書上會幫你直接算好。你可以直接上 ISM 網站查詢。
我們直接來看看 2020年 11 月的 ISM 製造業 PMI 指數報告。

紅框的部分可以看到 2020/11 的 PMI 指數是 57.5,相較於上個月的 59.3 降低了 1.8 個百分比,不過仍是在景氣擴張的趨勢上,而且已經維持了六個月。
藍框的部分是五項擴散指標:新增訂單、生產、人力僱用、供應商交貨時間、存貨。
紫色框的部分想特別解釋,當數值從 50 以上掉到 50 以下,變動速度就會寫「From Growing」,當數值從低於 50 上升到 50 以上,變動速度就會寫「From Contracting」。
NMI 指數(非製造業 PMI 指數)
接下來來介紹另一個針對非製造業的採購經理人指數,NMI (Non-Manufacturing Managers’ Index),由於美國的服務業興起得比較晚,所以 ISM 是在西元 1997 年才開始公布 NMI 指數。
- 公布時間:每個月第三個工作日
- 公布機構:美國供應管理協會 ISM
其實 NMI 指數大部分的指標都跟製造業 PMI 指數相同,只不過製造業PMI 指數原有的「生產」替換成「商業活動(Business Activity)」,也將「客戶存貨」換成「預期存貨(Inventory Sentiment)」。
NMI 指數計算公式:
NMI 指數以新增訂單、商業活動、人力僱用,以及供應商交貨時間等 4 項擴散指數編製而成。
NMI 指數 = 新增訂單 * 0.25 + 商業活動 * 0.25 + 人力僱用 * 0.25 + 供應商交貨時間 * 0.25
擴散指標(Diffusion Index,DI):
- 新增訂單(New Orders)
- 商業活動(Business Activity)
商業活動是用來衡量非製造業的生產狀況,也因為大多數的非製造業沒有實體存貨,因此衡量的方式就以受訪的企業當月的營收變化為主。
- 人力僱用 (Employment)
- 供應商交貨時間 (Supplier Deliveries)
非製造業的供應商交貨時間通常是指企業完成工作、服務所需的時間(Lead Time),當景氣擴張時,訂單需求增加,工作完成時間就會拉長(交貨時間變慢)。不過有時候交貨時間拉長,也有可能是因為原物料短缺等成本面的因素。
非擴散指標:
- 存貨 (Inventories)
- 預期存貨 (Inventory Sentiment)
- 原料價格 (Prices)
- 未交貨訂單 (Backlog of Orders)
- 新出口訂單 (New Export Orders)
- 進口 (Imports)

台灣也有 PMI 指數、NMI 指數嗎?
台灣的 PMI 指數、NMI 指數其實也是參照 ISM 的編制方法,因此就不再闡述,可以上國發會的「景氣指標查詢系統」查詢。


如何理解 PMI 指數?
文章一開始我們有講到 PMI 指數,50% 是一個代表性的分水嶺。通常如果 PMI 指數大於 50%,就表示景氣處於擴張期(Expansion),相反而言,通常當 PMI 指數低於 50 %,則表示景氣處於緊縮期(Contraction)。不過這也不是絕對,因為這其實是代表填寫問券的經理人的看法而已。
不過總體來說,PMI 指數仍具有領先景氣循環轉折點的特性,因此觀察 PMI 指數可以提供投資人更多景氣判斷依據。另外,PMI 指數裡的「人力僱用 」這項擴散指標,也常常被拿來預測失業率,以及非農就業人口的走勢。
Takeaway
- PMI 的計算是由擴散指標乘上權重相加而成,數值從 0~100,50作為分水嶺,大於 50 代表景氣擴張,低於 50 代表景氣緊縮。
- PMI 指數是領先指標,可作為景氣循環的轉折指標。
相關閱讀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