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讀懂財報的你,應該會想從財報上看出:企業在這段期間到底賺了多少錢?或是賠了多少錢?這就要看損益表(英文經常是 Consolidated statement of income 或 Consolidated statement of earnings )。
營業收入 revenue
有時候也稱為「銷貨(Sales)」,也就是企業在財報紀錄的這段時間(月、季、年)內創造的收入。
(因為營業性質不同,不同的企業會在不同的時間點確認、登錄收益,要查看「收益確認政策」才能更明白在損益表上看到的營收所代表的意義喔!)
營業成本 cost of sales / cost of goods sold
也稱為「銷貨成本 」,代表企業創造營收所涉及的絕大部分直接費用,如:勞工成本、物料、批發商品的費用等。
營業毛利 gross profit
也稱為「銷貨毛利」。
營業毛利 = 營業收入 – 營業成本
要算營業毛利率(gross margin)的話,就是用「營業毛利」除以「營業收入」就會得到結果囉!
營業費用 operating expenses / SG&A
營業費用也被稱銷售及行政費用(Selling, 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 Expenses;SG&A),內容包括行銷與行政管理薪資、研發費用。
營業費用可以用來了解企業的經營效率,在佔營收的百分比較低,通常代表成本效率比較高。(按:可以用相對便宜的成本,找到很棒的人才來賺很多錢,成本效率就很高啦!)
折舊與攤銷
公司購買的資產,如果是打算長期使用,通常會分數年、數期提列折舊費用。折舊費用有獨立科目,但經常會歸入營業費用。(例如我們買的麥克風,一隻可能 2,000 元,我們打算 2 年才換一次,就會每年提列 1,000 元的折舊作為成本,第 2 年過完的時候,就會視為這個資產的價值歸零了,到時候可能需要買新的。)
非經常性費用/收入
總括所有和企業正常營運無關的偶發性或單次性費用,如:關廠成本、出售某部門的獲利。
營業利益 operating income
又稱為營業利潤。
營業利益 = 營業收入 – 營業成本(銷貨成本) – 營業費用(SG&A)
對多數企業來說,營業利益足以代表實際獲利。這部分的利潤不包含單次性費用或收入,也不包含非營業性質的收入(如投資收入),能夠用來計算營業利益率(operating margin),運用在不同事業或產業間比較。
營業利益率 = 營業利益/ 營業收入
利息收入 / 費用
公司對於自身發行的債券所支付的利息費用,或是持有債券的利息收入,有時候會合併為淨利息收入。
稅金
在觀察稅金時,需要注意公司所繳納的稅金費用,是不是低於一般企業適用的稅率,如果明顯較低,就要觀察這個稅務優勢是持續性的還是暫時性的。另外,也要觀察公司長期適用的稅率是否穩定,如果不穩可能是公司很會鑽稅法的漏洞,雖然短期內節稅看來是好事,但是長期仍有一定的風險。
淨利潤 net income
淨利潤代表公司扣除所有費用後的利潤,也就是財報公佈時的盈餘數據。淨利潤雖然通常是公司最強調的數據,但是很容易受到操控(受到單次性收入或費用影響,甚至是有假交易、不良交易的狀況)。
而淨利潤未必能夠代表企業創造的現金,如果要確認現金的狀況,就要看等等會介紹的現金流量表喔!
每股盈餘 EPS
每股盈餘又稱為「每股稅後淨利」、「每股稅後純益」。
每股盈餘 EPS = 淨利潤 / 流通股數
每股盈餘是企業財報發表時,最被重視的數據之一。
一間公司賺到錢後,錢會流向哪裡呢?
以台積電為例 2021 Q2 為例,這些數據我們都可以在損益表上搜集到:
每創造 100 元營收,50.04 元是花在營業成本(給負責製造的員工和供應商),10.91 元是花在營業費用(也就是行銷、管理、研發),4.01 則是拿去繳所得稅啦!剩下的 30 幾元,就是台積電的淨利潤囉~
延伸閱讀:
財報漂亮,也可能是地雷股!用 9 大警訊判斷你的投資是否安全。
參考資料:
理財學伴 Podcast
理財學伴 Podcast 每週日更新一集,用新手聽得懂的語言,陪伴你一起學習投資理財,從頭帶你入門金融知識基礎。
歡迎在 Apple Podcast、Spotify、KKBOX、Google Podcast 或是其他平台追蹤我們,和我們一起學習!
0 Comments